空气质量报告
【优-良】
首要污染物:NO2
建议措施: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
市环境监测中心 市气象台发布
据新华社电 汇聚磅礴力量,共襄复兴伟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号召,人民政协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文化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此,记者昨日采访了重庆代表团的4位代表,听听他们在文化发展中的建议。
两会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市文联主席、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

舞台艺术应立足“以人塑戏”
“如今有一种现象,一股舞美‘大制作’之风悄然兴起。”全国人大代表、市文联主席、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说,这些大制作的作品,一台戏曲剧目投入几百万元,一场晚会演出耗资上千万元,但这些经费往往花在了声、光、电等舞美制作上。在沈铁梅看来,一味追求舞台大制作和大规模,使舞台逐渐远离了健康良性的发展环境和纯真的艺术追求。
沈铁梅说,过分的舞台包装遮掩了艺术的本体,以技术代艺术,花里胡哨的舞台呈现,使人物成了舞台的陪衬,淡化了演员的艺术表现力……偏离了舞台艺术作品“以人塑戏”的艺术原则。
沈铁梅分析,一些大制作投入巨资打造,却演不了几场就被束之高阁,成为“评奖戏”和“仓库戏”,造成了浪费。同时,大制作使本应在舞台上传播的文艺作品无法外出演出;“大投入”形成了高额成本,高成本导致的高票价把观众挡在了艺术之门外。
为此,沈铁梅建议,文艺主管部门应该倡导简约的艺术创作风格,在舞台艺术创作立项审核时对舞台美术规模和必要性进行严格把关,控制投入,严格禁止舞台艺术的奢靡、浪费之风。要重视艺术本体的投入,在经费投入的科目设置上二度创作和一度创作并重,尊重演员、乐员二度创作的价值,激发其艺术创作灵感,培养艺术人才。同时,在各类艺术评奖时引入创作成本核算机制,如果舞美或者演员人数超过了一定规模,便在考评中予以扣分,一味追求“大制作大规模”的作品不予评奖。
此外,在进行艺术创作立项审核时,应该对申报主体的艺术创作生产能力进行鉴定,确保创作的作品能够持续演出,杜绝“评奖戏”和“仓库戏”产生。对于具有艺术创作生产能力的院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市作协副主席冉冉
引导民间文化自身创新求变
“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遗产,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冉冉说,长期以来,各地十分重视对民间文化的调查保护和资料保管,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间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
冉冉说,以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的各种民间技艺、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趋于消失,不少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境外,以致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后继乏人,甚至面临中断或失传的危险。
“尤其是那些人口较少、生产力低下,保留着较多原始、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若失去独有的民间文化,丢失了自己独属的民族文化信息,这个民族也就无异于消失了。”冉冉认为,在人类迈入信息社会的今天,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对任何国家或民族而言,都是一个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问题。
要保护促进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由政府牵头,在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动员全社会关注,引导民间文化自身创新求变,谋生存图发展。
“国家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列入每年财政预算的专项保护资金,由政府主导对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普查、征集、保护。相关部门制定合宜的法律法规,建构严密的法律保护体系,在尊重民间文化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当然还须加快专门人才的培育,让民间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刘希娅说,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刘希娅认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教材中、落实在课堂上,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覆盖住学校内外更多的人群,与日常基本礼仪、生活常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中华经典诗文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不断积淀人文底蕴,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刘希娅说,当前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倡议、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往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和简单复古等问题,甚至有功利化的倾向。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和督导机制也应建立,可从机构机制的建立、内容形式选择、人员参与的情况、活动实施的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督查指导。不仅关注学生学习记忆传统文化知识,还要关注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此外,刘希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师资力量不足。无论是师范教育、在职培训还是继续教育都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致教师重视不够、素养不高。
因此可以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培训班,让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学教师、有意愿从事国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大中专学生和社会人士通过培训获得资格证书;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垫江县桂溪街道石岭村村委会主任刘群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从传承人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失传的风险。”刘群说,重点抢救和保护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在形成社会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所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设迫在眉睫。
如何保护和坚强非遗传承人人的队伍建设?刘群认为,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比如,有的规定要“掌握并保持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表现形态或者技艺”,规定只需掌握即可,掌握的程度并没有要求,也有规定要“熟练掌握”,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确定掌握的程度,何为熟练很难评定。
规定传承人的认定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的范围如何确定,是根据行政区划还是依据自然地域,法规没有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认定主体难确定问题。
“建议政府要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教育体系。”刘群说,积极探索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院校,采取民办学校和高等院校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群表示,要抓紧认定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要尊重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各地要根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对基层的专业人才进行针对性、连续性的跟踪培养。
来源:重庆商报
(难道你不想扫一扫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条评论
不是惊喜,是惊吓!https://www.xjtv1.com